发布时间:2019-11-22 14:55:17发布人:中盾云安
据资料显示,到2020年整个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为15万亿左右。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非常多,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供应链经销商、供应链管理公司、物流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等,各显神通。但是在一片火热的时候,中盾云安认为需思考供应链金融两个方面问题及其四个方面的痛点。
第一,对供应链金融价值的思考:供应链金融到底是为了谁?
根据一般的定义,所谓的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供应链运营,开展金融业务,加速整个供应链资金流,同时又通过金融业务,借助金融科技,更好地推动产业供应链发展。供应链金融到底为了谁——是为了产业还是为了金融?应该说,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为了优化产业的资金流流动,缩短现金流周期。它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产业发展,首先应该服务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而不是为了金融的盈利和资本的扩张。
第二,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思考:应该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其实这个问题中盾云安认为在目前的供应链金融系统中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金融机构,追求打造自己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一家机构就想把整个供应链全部吃下来,都做好。对核心企业来说,由于掌握了上下游企业数据,在整个供应链生态中占有优势地位,更想把整个链条都锁定和封闭在自己的生态圈之中。所以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相关数据有私有化、单边化、分散化、封闭化等倾向,对行业长远发展不利。
对供应链金融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认识不同,即对价值的主张不同、对生态的理解不同,往往就容易产生四个方面的痛点。
第一个痛点是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行业和产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提供者,金融机构受限于人员、能力和经验,往往难以深入了解产业供应链,因此也难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并实施有效管理,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第二个痛点是存在“数据鸿沟”“信息孤岛”等现象。
从全社会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尚未搭建,数据归集、整合都面临很大的挑战。而供应链核心企业,其数据单边化、私有化、分散化、封闭化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第三个痛点是金融资质和牌照等问题。
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非常多,除金融机构之外多数没有从事金融业务的资质与牌照。近年来,大量互联网公司甚至部分P2P网贷平台,不同程度参与供应链金融,也产生了一些乱象。
第四个痛点就是缺乏标准和制度规范。
相关国际组织对供应链金融有明确的定义,但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实践相差较大。与此同时,中国还没有供应链金融业务监管办法,业务创新来自于市场各方主体,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